当前位置:首页 >> 古诗 >> 赠汪伦 编辑
赠汪伦 文 / 李白
1

作品正文

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
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
2

作品赏析

3

作品赏析

天宝十四载(755),李白从秋浦(今安徽贵池)前往泾县(今属安徽)游桃花潭,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。临走时,汪伦又来送行,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。

诗的前半是叙事:先写要离去者,继写送行者,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。起句“乘舟”表明是循水道:“将欲行”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。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。

送行者是谁呢?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,而用了曲笔,只说听见歌声。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,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。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,所以说“忽闻”而不用“遥闻”。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,只闻其声,不见其人,但人已呼之欲出。

诗的后半是抒情。第三句遥接起句,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。“深千尺”既描绘了潭的特点,又为结句预伏一笔。

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,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,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,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。结句迸出“不及汪伦送我情”,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。潭水已“深千尺”,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?耐人寻味。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,他说:“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,便是凡语。妙境只在一转换间。”(《唐诗别裁》)显然,妙就妙在“不及”二字,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,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,空灵而有余味,自然而又情真。

这首小诗,深为后人赞赏,“桃花潭水”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。由于这首诗,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,如东岸题有“踏歌古岸”门额的踏歌岸阁,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。

4

作者简介

李白(公元701年-公元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”谪仙人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好饮酒作诗,爱交好友,其曾获得过皇上和贵妃的赏识。但最后他贫困潦倒,死得令人心痛。

5

其他作品

  • 望庐山瀑布
  • 早发白帝城
  • 赠汪伦
  • 咏苎萝山
  • 送孟浩然之广陵
  • 夜宿山寺
  • 静夜思
  • 望天门山
  • 独坐敬亭山
  • 客中行
  • 登金陵凤凰台
  • 送友人下蜀
  •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
  • 渡荆门送别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一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二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三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四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五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六
  • 军行
  • 题北榭碑
  • 赠孟浩然
  • 菩萨蛮
  • 长门怨
  • 把酒问月
  • 白鸠辞(乐府)
  • 白头吟(乐府)
  • 草书歌行
  • 长干行
  • 长相思二首之一
  • 长相思二首之二
  • 春思
  • 登高丘而望远
  • 乐府.独漉篇
  • 古风
  • 古风(西上莲花山)
  • 关山月
  • 广陵赠别
  • 桂殿秋
  • 将进酒
  •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
  • 梦游天姥吟留别
  • 秋风清
  • 蜀道难
  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
  • 侠客行
  • 行路难
  • 行路难
  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
  • 子夜吴歌
  • 乐府杂曲.君马黄
  • 日出入行
  • 玉阶怨
  •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
  • 北风行
  • 塞下曲
  • 清平调
  • 峨眉山月歌
  • 清平调词 其二
  • 送友人
  •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
  •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
  • 古朗月行
  • 三五七言
  • 上李邕
  • 怨情
  • 宣城见杜鹃花
  • 夏日山中
  • 春夜洛城闻笛
  • 山中与幽人对酌
  • 秋浦歌十七首.其十
  • 越中览古
  • 秋浦歌十七首.十五
  • 长相思.其二
  • 九月十日即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