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古诗 >> 玉阶怨 编辑
玉阶怨 文 / 李白
1

作品正文

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

却下水晶帘,玲珑望秋月。

2

作品赏析

3

作品赏析

《玉阶怨》,见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。属《相和歌。楚调曲》,与《婕妤怨》、《长信怨》等曲,从古代所存歌辞看,都是专写“宫怨”的乐曲。

李白的《玉阶怨》,虽曲名标有“怨”字,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,全不见“怨”字。无言独立阶砌,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;以见夜色之浓,伫待之久,怨情之深。“罗袜”,见人之仪态、身份,有人有神。夜凉露重,罗袜知寒,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。二字似写实,实用曹子建“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”意境。

怨深,夜深,不禁幽独之苦,乃由帘外而帘内,及至下帘之后,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。似月怜人,似人怜月;若人不伴月,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?月无言,人也无言。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,月也解此无限言语,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。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。

“却下”二字,以虚字传神,最为诗家秘传。此一转折,似断实连;似欲一笔荡开,推却愁怨,实则经此一转,字少情多,直入幽微。却下,看似无意下帘,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。本以夜深、怨深,无可奈何而入室。入室之后,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,因而下帘。帘既下矣,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,于更无可奈何之中,却更去隔帘望月。此时忧思徘徊,直如李清照“寻寻觅觅、冷冷清清、凄凄惨惨戚戚”之纷至沓来,如此情思,乃以“却下”二字出之。“却”字直贯下句,意谓:“却下水晶帘”,“却去望秋月”,在这两个动作之间,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,所谓字少情多,以虚字传神。中国古代诗艺中有“空谷传音”之法,似当如此。“玲珑”二字,看似不经意之笔,实则极见工力。以月之玲珑,衬人之幽怨,从反处着笔,全胜正面涂抹。

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,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,只以人物行动见意,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,故能不落言筌,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,使诗情无限辽远,无限幽深。以此见诗家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真意。以叙人事之笔抒情,恒见,易;以抒情之笔状人,罕有,难。

契诃夫有“矜持”说,也常闻有所谓“距离”说,两者颇近似,似应合为一说。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,保持一定距离,并保持一定“矜持”与冷静。如此,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,而有幽邃深远之美,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,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,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。这首《玉阶怨》含思婉转,余韵如缕,正是这样的佳作。

(孙艺秋)

4

作者简介

李白(公元701年-公元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”谪仙人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好饮酒作诗,爱交好友,其曾获得过皇上和贵妃的赏识。但最后他贫困潦倒,死得令人心痛。

5

其他作品

  • 望庐山瀑布
  • 早发白帝城
  • 赠汪伦
  • 咏苎萝山
  • 送孟浩然之广陵
  • 夜宿山寺
  • 静夜思
  • 望天门山
  • 独坐敬亭山
  • 客中行
  • 登金陵凤凰台
  • 送友人下蜀
  •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
  • 渡荆门送别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一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二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三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四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五
  • 塞下曲六首之六
  • 军行
  • 题北榭碑
  • 赠孟浩然
  • 菩萨蛮
  • 长门怨
  • 把酒问月
  • 白鸠辞(乐府)
  • 白头吟(乐府)
  • 草书歌行
  • 长干行
  • 长相思二首之一
  • 长相思二首之二
  • 春思
  • 登高丘而望远
  • 乐府.独漉篇
  • 古风
  • 古风(西上莲花山)
  • 关山月
  • 广陵赠别
  • 桂殿秋
  • 将进酒
  •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
  • 梦游天姥吟留别
  • 秋风清
  • 蜀道难
  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
  • 侠客行
  • 行路难
  • 行路难
  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
  • 子夜吴歌
  • 乐府杂曲.君马黄
  • 日出入行
  • 玉阶怨
  •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
  • 北风行
  • 塞下曲
  • 清平调
  • 峨眉山月歌
  • 清平调词 其二
  • 送友人
  •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
  •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
  • 古朗月行
  • 三五七言
  • 上李邕
  • 怨情
  • 宣城见杜鹃花
  • 夏日山中
  • 春夜洛城闻笛
  • 山中与幽人对酌
  • 秋浦歌十七首.其十
  • 越中览古
  • 秋浦歌十七首.十五
  • 长相思.其二
  • 九月十日即事